肛肠健康网-肛肠疾病综合信息,介绍肛门直肠生理解剖、疾病分类图示、专业研究进展及预防保健常识。
首页 | 肛肠解剖 | 肛肠疾病 | 特色医疗 | 影像资料 | 医疗信息 | 医疗动态 | 预防保健 | 中医文化 | 休闲驿站
导航: 肛肠健康网 > 特色医疗 > 中医疗法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男性会阴肌
女性会阴肌
男性骨盆冠状切面
女性骨盆冠状切面
男性盆膈
男性骨盆冠状断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上)         ★★★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上)
作者:Linda 来源:中医肛肠痔瘘网 更新:2003-10-9 [ 字体: ]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4.1.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4.1.7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4.2证候分类

4.2.1风热犯肺: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4.2.2痰热壅肺: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或痰黄带血,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4.2.3肺胃热盛: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依,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满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燥,脉滑数。

4.2.4热闭心包:壮热,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甚则神昏谵语、痉厥或四肢厥冷。舌绛少津,苔黄,脉弦数或沉数。

4.2.5气阴两虚: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粘,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4.2.6邪陷正脱:呼吸短促,鼻翼煽动,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汗出如油,四肢厥冷,紫绀,烦躁不安,身热骤降。或起病无身热,面色淡白,神志逐渐模糊。舌质淡紫,脉细数无力,或脉微欲绝。

4.3疗效评定

4.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

4.3.2好转: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4.3. 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

 

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症状的肺化脓症。

5.1诊断依据

5.1.1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气粗。

5.1.2咯吐大量黄绿色脓痰或脓血痰,吐入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气味腥臭。

5.1.3局部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或增强,语颤音增强,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性罗音。

5.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1.5痰培养有致病菌。胸部X线摄片,肺部可见大片浓密炎症阴影,或透亮区及液平面。

5.2证候分类

5.2.1初期:恶寒发热,咳吐白色粘痰,胸痛,咳时加重。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滑数。

5.2.2成痈期:高热寒战,继则壮热不寒,汗出烦渴,咳呛气急,咯痰黄浊,胸满痛,转侧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5.2. 3溃脓期:咳吐脓血,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满,心烦懊依。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5.2.4恢复期:热退咳减,脓血痰减少,胸胁隐痛,气短神疲,自汗盗汗,低热。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5.3疗效评定

5.3.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5.3.2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肺部病灶部分吸收,或脓腔范围缩小。

5.3.3未愈: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

 

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相当于肺结核。

6.1诊断依据

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

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6.1.5血沉增快

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6.1. 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

6.2证候分类
6.2.1肺阴亏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6.2. 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6.2.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6.3疗效评定

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咯血是肺络受伤,血溢脉外,以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等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支气管扩张。

7.1诊断依据
7,1.1咯(咳)鲜红血,常呈泡沫状或与痰液混杂。

7.1.2多数患者有反复咯(咳)血史。

7.1.3胸部X线摄片,可无特异性改变。病变明显时可见蜂窝状或卷发样阴影。

7,1.4必要时作支气管碘油造影或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柱状、囊状或混合型的扩张。

7.2证候分类

7.2.1肝火犯肺:咳呛气逆,咯(咳)血鲜红,胁痛善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7.2.2阴虚火旺: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7.2.3痰热壅肺:咯(咳)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2. 4气虚血瘀:反复咯(咳)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易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7.3疗效评定

7.3.1治愈:咯(咳)血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7.3.2好转:咯(咳)血减少,症状改善。

7.3.3未愈:咯(咳)血无变化。

 

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8.1诊断依据

8. 1.1初期以咳唾胸胁引痛,或伴有恶寒发热为主症。发病缓急不一。

8.1.2积饮形成后,胸痛减轻,胸闷逐渐明显。重者有呼吸困难。

8.1.3积饮消退,可后遗胸胁疼痛,咳声不扬,少痰,迁延不已。

8.1.4少量积液时,患侧可闻及胸膜摩擦音。积液量多时病侧呼吸运动受限制,胸满隆起,肋间隙增宽。叩诊呈浊音或实音。

8.1.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血沉增快。

8.1.6胸部X线摄片检查,可见肋隔角变钝或消失。积液多者患侧有密度均匀致密阴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包裹性积液边缘光滑饱满,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超声波探查有积液。

8.1.7胸水常规检查呈透明黄色或微混,少数可呈血性;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汁数以淋巴为主。胸水结核菌培养可为阳性。

8.2证候分类

8.2.1邪郁少阳:寒热往来,或恶寒发热,胸胁疼痛,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8. 2.2饮停胸胁: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8. 2.3肺络不畅: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百苔薄,脉弦细。

8.3疗效评定

8.3.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8.3.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8.3.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

9.1诊断依据

9.1.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9.1.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9.1.3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9.1.4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9.2证候分类

9.2.1风寒束肺:喘急胸闷,咳嗽痰多清稀,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紧。

9.2.2风热犯肺:喘促气粗,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可有发热恶风。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数。

9.2.3痰湿蕴肺:喘咳胸闷,痰多易咯,痰粘或咯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脘痞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9.2.4水气凌心:气喘息涌,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细数。

9.2.5肺脾两虚: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 白,神疲乏力,食少便塘,舌淡苔少,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脉细。

9.2.6肺肾两虚:喘促日久,心悸怔忡,动则喘咳,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粘,或心烦不寐,唇甲紫绀。舌质紫或舌红苔少,脉微疾或结、代。

9.3疗效评定

9.3.1治愈:喘息及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9.3.2好转:喘息及其它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9.3.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10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0.1诊断依据

10.1.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钳。

10.1.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10.1.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10.1.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10.1.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10.1.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10.1.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10.2证候分类

10.2.1发作期

10.2.1、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10.2.1.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0.2.1.3虚哮: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10.2.2缓解期
10.2.2.1肺气亏虚: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10.2.2. 2脾气亏虚: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舌苔薄白,脉细缓。

10,2.2.3肾气亏虚: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10. 3疗效评定

10.3.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10,3.2好转: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

10.3.3未愈:症状无变化。

 

1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11.1诊断依据

11.1.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11.1.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11.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1.1.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11.1.5 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11.2证候分类

11.2,1肝胃气滞: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

11.2.2寒邪犯胃: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11.2,3胃热炽盛: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11.2.4食滞胃肠: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苔厚腻,脉滑或实。

11.2.5瘀阻胃络: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脉涩。

11.2.6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11.2.7脾胃虚寒: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质淡,脉沉细。

11.3疗效评定

11.3.1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11.3.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11.3.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12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噎膈系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致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多见于食道、贲门部疾病。

12.1诊断依据

12.1.1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12.1.2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12.1.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12.1.4食道镜检作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12.2证候分类

12.2.1痰气阻膈:吞咽梗噎,胸膈痞满,泛吐痰涎,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苔薄腻,脉弦滑。

12.2.2瘀血阻膈;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红有紫点、紫斑,脉细涩。

12.2.3津亏热结: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五心烦热。舌质光红少津,脉细弦数。

12.2.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沫,形瘦神衰,畏寒肢冷,面浮足肿。舌质淡紫,苔白滑,脉弱。

12.3疗效评定

12.3.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X线透视、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恢复正常。

12.3.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X线钡餐摄片或食道镜检查明显好转。

12.3.3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13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13.1诊断依据

13.1.1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

13.1.2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胁肋疼痛。

13,1.3多有骤感寒凉,暴伤饮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或有服用化学制品药物,误食毒物史。

13.1.4上腹部压痛或有振水声。肠鸣音增强或减弱。

13.1.5呕吐控制后,胃肠X线摄片及内窥镜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13.1.6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B超探查肝、胆、胰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13.2证候分类

13.2.1寒邪犯胃:呕吐食物残渣,量多如喷,胸脘满闷,可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腻,脉浮滑。

13.2.2食滞胃肠:呕吐酸腐食物,吐出为快,大便秘结或秽臭不爽,嗳气厌食,脘痞腹胀。苔厚腻或垢,脉滑或沉实。

13.2.3痰饮停胃:呕吐清水痰涎,脘闷痞满,口干不欲饮,饮水则吐,或头眩心悸。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13.2.4肝气犯胃:呕吐泛酸,口苦嗳气,脘胁烦闷不适,嘈杂。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13.2.5脾胃虚寒:呕吐反复,迁延日久,劳累过度或饮食不慎即发。神疲倦怠,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畏寒肢冷,面色huang(恍)白。舌质淡或胖,苔薄白,脉弱。

13.2.6胃阴亏虚:时时干呕,呕吐少量食物粘液,反复发作。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13.3疗效评定

13.3.1治愈:呕吐控制,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13.3.2好转:呕吐次数减少,或间歇时间延长,部分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13.3.3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吐血系胃络受损,络伤血溢,出现血从口中呕吐而出的病症。指上消化道出血。

14.1诊断依据

14.1.1呕吐液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吐血量多者可呈鲜红色,多夹有食物残渣,混有胃液。

14.1.2初起常有恶心,胃脘不适或疼痛。吐血量多者头晕心慌,汗出肢冷,甚或晕厥。

14.1.3脘腹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出血量多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

14.1.4呕吐物或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

14.1. 5胃肠X线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可明确出血病灶部位及性质。

14.1.6肝功能、甲胎蛋白测定、癌胚抗原及胆、胰、肝、脾B超等检查排除肝脏及其他疾病所致的吐血。

14.2证候分类

14.2.1胃热炽盛:吐血量多,色红或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甚则疼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14.2.2肝火犯胃:吐血色鲜红或紫暗,呕哕频作,嘈杂泛酸,胃脘痞胀灼热,心烦易怒,胁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4.2.3瘀阻胃络: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14.2,4脾不统血:吐血反复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胃脘隐痛,喜按,神疲畏寒,心悸气短,自汗,便溏色黑,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弱。

14.2.5肝胃阴虚:吐血员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14.3疗效评定

14.3.1治愈:吐血控制,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转阴,血色素正常,X线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14.3.2好转:吐血量明显减少,症状改善。

14,3.3未愈:吐血,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15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便血系胃、肠络脉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消化道出血。

15.1诊断依据

15.1.1血液随大便而下,或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出血部位偏下消化道者多见便下鲜血;出血部位偏上消化道者,血色污浊而暗,色黑呈柏油状。

15. 1.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慌,气短及腹痛等症。

15.1.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按痛。

15.1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肠直肠镜检查,可助明确出血的部位及性质。

15.1.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源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15.2证候分类

15.2.1胃肠积热:便干挟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15.2.2湿热蕴结:大便下血,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或下血污浊腥臭,便解不畅,脘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5.2.3肠风伤络: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

15. 2.4脾胃虚寒:病程日久,便血紫暗或色黑如柏油样,脘腹隐痛,喜按喜暖,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15. 3疗效评定

15.3.1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剂造影或内窥镜检查正常。

15.3.2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

15.3.3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文章录入:Linda    责任编辑:Linda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