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健康网-肛肠疾病综合信息,介绍肛门直肠生理解剖、疾病分类图示、专业研究进展及预防保健常识。
首页 | 肛肠解剖 | 肛肠疾病 | 特色医疗 | 影像资料 | 医疗信息 | 医疗动态 | 预防保健 | 中医文化 | 休闲驿站
导航: 肛肠健康网 > 肛肠疾病 > 肿瘤与癌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男性会阴肌
女性会阴肌
男性骨盆冠状切面
女性骨盆冠状切面
男性盆膈
男性骨盆冠状断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 非新生物息肉           ★★★ 
非新生物息肉
作者:佚名 来源:中医肛肠痔瘘网 更新:2004-6-29 [ 字体: ]


非新生物息肉

  非新生物息肉主要指粘膜肥大赘生物、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息内和炎性息肉。以下就各类息肉的临床表现及特征加以讨论。

  一、粘膜肥大赘生物

  粘膜肥大赘生物:多是局部粘膜的增厚性改变,患者一般无腹泻、粘液血便等临床表现。息肉多<0.5cm,半球表,表面光滑,粘膜多无充血、水肿。

  光镜见:粘膜赘生物内肠腺细胞的腺管伸长,但无不典型增生等改变。

  二、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也称化生性息肉,是常见的一种结、直肠息肉。尤以中、老年人发病率高。并以乙状结肠、直肠多见。增生性息肉多<0.5cm,少数>1.0cm。无蒂,息肉顶部较偏平。息肉较周围肠粘膜苍白。常为多发性。在一部分增生性息肉的肠段内,可同时夹杂有腺瘤性息肉存在。

  光镜下见增生性息肉腺管延长,至开口处呈轻度扩张。上皮细胞呈柱张,高低不平,故腺腔内缘呈齿状。横切面呈星芒状。杯状细胞减少,胞浆红染,似小肠粘膜表面的吸收细胞。但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分化好。一般认为增生性息肉不会恶变。但近来有报道,13%的增生性息肉中有腺瘤组织岛存在,而这种腺瘤组织岛可以增大,发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变。但有人指出,由于增生性息肉的肠段中同时可伴有腺瘤,认为是增生性息肉恶变的人,可能是将该肠中夹杂的腺瘤恶变,而误释为增生性息肉恶变。

  治疗: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引起症状,但由于增生性息肉的肠段中常有腺瘤,故应予以治疗。由于息肉较小,一般经内窥镜用高频电或微波将息肉清除即可。如果是直肠远端的息肉,在局麻或骶麻下,可经肛门切除。勿需行剖腹术。倘若息肉较大,经纤维结肠镜摘除有困难,仍应经腹作息肉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

  三、炎性息肉

  炎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较严重的结肠炎恢复过程中,粘膜溃疡修复时形成的一种结节。但溃结、血吸虫病引起的息肉应与细菌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以及阿米巴性肠炎引起的息内相鉴别,因前两种疾病引起的息肉可以恶变,而后者引起的息肉不会恶变,故临床上在诊断炎性息肉时,应区别炎性息肉是何种原因所致,如前者引起的息肉应定期随访,以防恶变。

  炎性息肉多在0.3~1.0cm大小,少数>1.0cm,但个别炎性息肉直径可达2.0~3.0cm。息肉多有轻度充血,部分息肉表面较粗糙或有轻度糜烂。息肉多呈半球形、柱状、丝状,或桥形,较大的炎性息肉亦可有蒂。息肉常为多发性,少数为单发。光镜下见:息肉间质中有炎症细胞浸润或肉芽组织形成,息肉表面可以是正常的皮皮或再生的上皮,少数息肉表面可以看到溃疡,但细胞分化好,无不典型增生。

  多发性炎性息肉患者可有腹部不适,轻度腹泻等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及明显便血史。由于大肠炎性息肉多较小,可经内窥镜用高频电或微波治疗。


文章录入:Linda    责任编辑:Linda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