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平滑肌瘤
肠道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intestine)发病率很低,一般胃和小肠发病原于结肠,直肠发病相对高于结肠。大肠平滑肌瘤可发生任何年龄,其发病率与年龄成正相关,而且年龄越大。恶变可能性就越大。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
病理
㈠大体分型:根据大肠平滑瘤在肠壁的位置、形状和生长方式,将其分四型: ①腔内型:多在粘膜下层并向肠腔内生长,有蒂或无蒂,有蒂者,多为阔蒂,可因表面粘膜破溃形成浅溃疡。 ②腔外型:位于浆膜下层向肠外生长。 ③哑铃型(混合型):位于肠壁内,同时向肠腔内及肠腔外生长。 ④狭窄型(壁内型):可环绕肠壁内生长,造成肠狭窄或肠梗阻。 多数平滑肌瘤瘤体直径小于5cm,而恶性为肉瘤者常大于5cm。平滑肌瘤的肉眼形态一般为椭圆形,瘤体可呈分叶状。一般质坚韧,少数可因充血严重而质软。
㈡组织学特点:在显微镜下可见分化成熟的平滑肌细胞纤维束,纵横交错的编织状或螺旋状排列,细胞核排列呈栅栏状,束间有增生的胶元纤维和结缔组织所包绕。镜下对低度恶性肉瘤与生长较快的良性肌瘤常不易区别。病程长者,可有粘液变性、玻璃样变及钙化。
症状体征
症状及体征的有无以严重程度与四个因素有关: ①肿瘤的大小。 ②肿瘤有否溃疡。 ③有否发生恶性变。 ④肿瘤的大体形态。 小肿瘤可无任何症状,肿瘤超过2cm,可因部分性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而阵发性腹痛。腔外型得可在腹部扪到肿导体。有溃疡者可有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腹痛、便频,突然大量便血,虽便血量大但无先兆症状,便血量大速度快者可很快发生休克。可间歇发作,作者曾遇一例,每年都有1~2次出血,在间歇期内无任何不适。肿瘤发生恶性变者,症状可明显加剧,病程加快,消耗体征也显著。肿块位于直肠者,症状、体征出现较早,容易早期发现。
检查
㈠肛诊:肿块位于直肠下段者,肛诊可触到界限清楚的肿块,粘膜光滑,肿物活动,中等硬。恶性变者,表面多有溃疡,肿瘤可有周围浸润,活动度变小。
㈡钡灌肠:有肠腔狭窄者,结肠袋消失,肠壁僵直,有明显的钡剂充盈残缺。
㈢内镜检查:粘膜完整者,可观察到突入腔内的球形肿块,取活检多不易成功。表面有溃疡者,呈盘形凹陷,多有出血痕迹,可在边缘部取活检,对诊断有帮助。
㈣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到肿块的轮廓,如有出血,可见造影剂外溢。肿块部位血管迂曲变形,毛细血管族生,可见血池。
㈤B型超声波检查:腔外型及混合型者,用生理盐水灌肠后形成不同的声导介质,可观察肿块的部位及大小。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术前准确诊断较困难,大部分病例是通过术后组织学检查而确诊。
本病应与大肠纤维瘤相鉴别,二者在外观形态上相似,唯后者病史更长,极少发生溃疡。另外血吸虫病肉芽肿也易于与本病混淆,后者多有流行区生活史,并有血吸虫病的其他体征,在肠粘膜组织中可查到沉积的虫卵。还应与平滑肌肉瘤鉴别,两者在大体观察上难以区别。一般认为高龄者,病史长者恶变可能性大,有时甚至病理检查很难将两者准确区分。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大出血者,在补足血容易后,可行内镜检查,如诊断明确,应立即行肠段切除术。无出血者,只要诊断成立,也应早期手术,行肠段切除。如证实为恶性变者,可根据病变范围及有否转移。决定手术范围的大小。发生在肛管、直肠部的病灶,原则上应保留肛门,行局部肿瘤切除术,若肿瘤已恶变而浸润周围组织者,则应酌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若肿瘤在直肠外,则宜不经直肠从直肠外切除,因这类肿瘤可能源于肛门内括约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