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健康网-肛肠疾病综合信息,介绍肛门直肠生理解剖、疾病分类图示、专业研究进展及预防保健常识。
首页 | 肛肠解剖 | 肛肠疾病 | 特色医疗 | 影像资料 | 医疗信息 | 医疗动态 | 预防保健 | 中医文化 | 休闲驿站
导航: 肛肠健康网 > 肛肠解剖 > 检查方法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磁共振成像(MRI)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
碘油造影检查
淋巴造影检查
结肠血管造影检查
钡餐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内窥镜检
乙状结肠镜检查[内窥镜检
肠道运输功能检查
 ¤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
作者:佚名 来源:中医肛肠痔瘘网 更新:2004-7-19 [ 字体: ]


排粪造影
(defecography)

  排粪造影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它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该方法国艳60年代起有人旅游服务于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70年代后期才逐步应用于临床。我国于80年代中期起开展排粪造影临床旅游服务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已有近70家医疗单位开展排粪造影,总计达万余例。

  1、机制

  向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肛管形态及粘膜像变化,借以了解排粪过程中直肠有医务室等排便出口处有无功能及器质性病变。排粪造影所用的钡剂呆分为硫酸钡悬液和半固态的糊剂两大类。钡糊配方多采用硫酸钡粉、干淀粉和水,按一定比例搅拌后加热而成。目前已有商品化糊状造影剂(如Anatrast)及注射枪供应。根据造影剂不同,排粪造影呆分为钡液法及钡糊法。钡液法的优点是钡剂调制及灌注简便,排空后能很好地显示直肠粘膜;缺点是钡液的自然属性与粪便相差甚远,灌入直肠多流向近端,不能扩张直肠引起便意,在这咱情况下用力排便显然不符合生理状态。钡糊法的缺点是钡糊调剂繁琐;非使用高压注射器具不能灌入;排空后粘膜显示不如钡液法等。但钡糊的性状与常人粪便相似,灌入直肠后可积聚于局部膨胀直肠引起便意,使排便动作自然、真实可信。故钡糊法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在注钡糊之前先灌入少许高浓度钡液,可以改善和增强直肠粘膜涂布。

  排粪坐桶透X线的程度对造影成败关系极大。透光过好会使臀部软组织之空间曝光过度,不仅无法显示直肠外脱垂,还会影响肛管和尾骨的显示;透光性过差同样难以显示直肠、肛管及尾骨;两者均给测量分析带来困难。为造成臀部软组织密度相似的周围环境,国外学者多自行设计各种含水坐圈。我国于1985年完成了DS-1型排粪造影装置,不仅解决了坐桶密度问题,且具有升降、旋转功能,使用方便、灵活、卫生、桶壁装有标尺,照片上与人体放大率一致,便于测量。四角排粪造影多采用摄片结合磁带录像,我国目前多以摄片为主。

  2、方法

  检查前日午后2、4、8h冲服番泻叶9~15g,以清除积粪。检查时,先将导管在透视下插入肛门,注入钡液约50ml,使之进入乙状结肠及降结肠远端;拔出导管,向肛门插入注射枪,注入糊状造影剂约500g。嘱病人坐在坐桶上,调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并显示耻骨联合。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侧位片,必要时摄正位片,同时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

  测量项目:
  ①肛直角: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
  ②肛上距:耻尾线为耻骨联合与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位置。肛上距为肛管、直肠轴线交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
  ③耻骨直肠肌长度:耻骨直肠肌于肛直交界处后方压迹至耻骨的距离。
  ④直肠前突深度:前突顶端至开口上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

  3、测量项目正常参考值

  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排粪造影是一动态检查过程,前后对比分析有时比孤立参照所谓“正常值”更重要。

  表1 排粪造影测量数据正常参考值

测量项目 正常参考值
肛直角
静态 70~140°
力排 110~180°
提肛 75~80°
肛上距 <3~4cm
耻骨直肠肌长度
静态 14~16cm
力排 15~18cm
提肛 12~15cm
直肠前突 <3bm,排空造影剂

  4、临床意义

  排粪造影是诊断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重要检查方法。几种常见功能性出口梗阻的排粪造影表现如下:

  (1)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 正常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松弛,肛直角变大(图1、2、3)。该症患者力排时肛直角增大不明显,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耻骨直肠肌长度无明显增加,且多出现耻骨直肠骨压迹(图4)。

  (2)耻骨直肠肌肥厚症 肛直角小,肛管变长,排钡很少或不排,且出现“搁架征”(shelf sign)。该征是指肛管直肠结合部向上方在静坐、力排时,均平直不变或少变,状如搁板。它对耻骨直肠肌肥厚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可作为与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症的鉴别要点。

图1 正常人静坐时的肛直角

图2 正常人提肛时的肛直角

  (3)直肠前膨出 亦称为直肠前突。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状突向前方(阴道)。该征象可出现于无症状的自愿者中,故有人认为只有直肠膨出大于3cm才有意义。其实并不尽然,口部巨大且开口向下的重度直肠前膨出也未必造成粪便嵌塞。因此,真正具有病理意义的直肠前膨出必须具备:开口小、纵深、排粪终末钡剂滞留三大特征,并以患者有用手指或其他物品填塞阴道压迫后壁方能排便的病史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图3 正常人用力排时的肛直角

  (4)直肠前壁粘膜脱垂、内套叠 直肠粘膜脱垂是指增粗而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于肛管上阔别,造影时该部呈凹陷状,而直肠肛管结合部的后缘光滑连续。当增粗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在直肠内形成大于3mm深的环状套叠时,即为直肠内套叠。绝大多数套叠位于直肠远端,测量时要标明套叠的深度和套叠肛门距。直肠粘膜脱垂及套叠同样可出现于无症状自愿者中,只有那些引起排钡中断和梗阻的粘膜脱垂或内套叠,才是排便梗阻的真正原因。

  (5)异常会阴下降 使用“异常会阴下降”一语,是为了有别于有力排便时的会阴下降。一般认为,力排时肛上距大于3cm称之为异常会阴下降。多数伴随有其他异常,如直肠前突、粘膜脱垂、内套叠等。以前认为异常会阴下降是关系到阴部神经是否受到损伤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有人研究认为异常会阴下降并不能预示阴部神经病变,便秘者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部分病人在作排粪造影时,表现为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肛直结合部下降、肛直角增大,但肛管细窄难开、排粪费力、动作短暂而不连续、钡流涓细,致排粪时间延长。有人认为其为内括约肌异常收缩或失弛缓所致。排粪造影对肛门部手术、会阴外伤等瘢痕形成所致便秘,在力排时可见患部狭窄、偏歪和排出困难等征象;还可判定肛让括约肌成形术后患者的控便、排便功能。

图4 耻骨直肠失弛缓症患者力排时肛直角无明显变化
(左、中、右图为静坐、提肛、力排时的肛直角)


文章录入:jason    责任编辑:jaso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