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健康网-肛肠疾病综合信息,介绍肛门直肠生理解剖、疾病分类图示、专业研究进展及预防保健常识。
首页 | 肛肠解剖 | 肛肠疾病 | 特色医疗 | 影像资料 | 医疗信息 | 医疗动态 | 预防保健 | 中医文化 | 休闲驿站
导航: 肛肠健康网 > 肛肠疾病 > 疾病分类 > 文章正文
专题栏目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放射性肠炎
结肠、直肠黑变病
藏毛窦和藏毛囊肿
真菌性肠炎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肛管粘膜白斑病
结肠粪性穿孔
假膜性肠炎
自发性肛管直肠痛
粪类圆线虫病
 ¤ 腹会阴道直肠切除会阴肛门重建术           ★★★ 
腹会阴道直肠切除会阴肛门重建术
作者:佚名 来源:中医肛肠痔瘘网 更新:2004-7-6 [ 字体: ]


腹会阴道直肠切除会阴肛门重建术

  在本世纪初,英国学者Miles提出采用腹会阴肛门直肠联合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标志着人类外科治疗直肠癌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近1个世纪以来,Miles术一直做为临床外科治疗直肠癌的标准术式。但是,由于腹壁造口给患者心理及生理上带来了许多障碍,使得约有14%的直肠癌患者因拒绝手术治疗而自然死亡。因此,在直肠癌根治的基础上,如何重建符合正常排便生理要求的肛门,成了现代临床外科的又一大课题。

  早在1930年,Chintendern率先采用臀大肌重建会阴部肛门,首开会阴部肛门重建先河。其后于1952年,Pickrell等采用带蒂股薄肌重建外括约肌治疗肛门失禁的患儿。在我国于1954年首先开展了同类手术。而重建内括约肌的术式在国内外均开展较晚,德国学者Hoffmamn(1981)年首先采用结肠末端去粘膜,翻转180º重建内括约肌,同期法国学者Schmidt采用自体肠肌片移植方法重建内括约肌。这些术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是随着肛门自制机理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肛门自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完善的肛门自制有赖于内外括约肌,盆底肌肉群有机的协同作用来完成。

  Duthie和Carris(1960)年对直肠作了连续切片观察,从组织上证实了直肠壁内无任何感觉器的存在。Scharli和Kresweffer(1978)通过研究而断言,耻骨直肠肌是排便控制的感觉中心。Bartolo(1987)提出测量肛直肠角来证实肛门功能。philips和Edwards认为肛直肠角在控制粪便时起症“翼状阀门”的作用,Parks(1975)年对此理论作了修正,提出拍击(瓣状)阀门学说。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肛直肠角是体现盆底肌肉功能的特殊的肠管形态特征,在盆底肌肉功能正常的基础上,这一特殊的形成特征起症阀门作用。

  这些现代研究结果,直接导致了肛门重建术的进一步改进,我国学者席忠义1985年提出结肠套叠加肛直肠角膜重建的方法重建会阴部肛门。(1986)采用了“新直肠角”和结肠括约肌层外翻卷重建内括约肌的术式。(1978)采用了结肠折叠股薄肌形成学术,(1988)根据肛门自制机理,提出了在同时重建内外括约肌的基础上,重建肛直肠角和直肠横襞的术式。随着电生理学的不断发展,Williams(1991)采用低频电制激的方法,使股薄肌转变为慢收缩、抗疲劳的肌肉,这样使得移植后的股薄肌在生理上更加接近于正常的肛门外括内肌,为股薄肌在临床上应用开拓了新的前景。

  国内外学者通过60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肛门重建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由起初利用简单的生理反射重建的生物性肛门,逐步发展到排便自制能力较完善的生理性肛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攻克肛门自制这一课题,实现临床外科治疗直肠癌的新生飞跃。


文章录入:Linda    责任编辑:Linda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