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广告9大陷阱 |
|
作者:小章 来源:《家庭医药》 更新:2003-10-10 [ 字体:小 大 ] |
|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一些医疗保健广告的制作者为了追求最大的商业效益,在虚假广告中使用了大量的虚招假招,以下我们通过一些案例归纳出医疗广告的九大陷阱。 陷阱1:制造恐慌气氛 前些年社会上刮起过“补锌热”、“补铁热”、“补钙热”,这些广告宣传给人们造成了一种恐慌——谁都“缺铁”、“缺锌”、“缺钙”,不补不行。还有的药物广告声称“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必须“杀灭肺内病毒,清除肺内垃圾”。另一个推销更年期药物的广告说:“死于因更年期综合征引发重大疾病的妇女达1220万以上,占其他疾病的82.3%”,“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生命的衰老开始以5~6倍的速度递增……”在这里,更年期又成了女性的第一杀手。 陷阱2:夸大疗效,编造包治百病谎言 有一个自称“彻底打倒肾虚”的药物广告标榜自己是“神方神药神效”、“超强疗效三天回报”,只需三天能使“月经不调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三天怎能出现奇迹?有一个“强精”的药物广告列出了某医院对11个“病种”的观察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3%~100%。 事实上,100%有效的方法和药物都是不存在的,医学从不相信神效。如果某种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比旧的效果高出50%,就算是很不错了,达到80%者极为少见,且必须反复检验其真实性。所以可以断言,所有自称有神效、自吹100%疗效的药物,就是100%的欺骗。如果一个方法或药物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什么都能治,恰恰说明什么病也治不了。 陷阱3:打“祖传秘方”的幌子 在一些医疗小广告中,自称秘方秘药的随处可见,确实蒙住了不少人。其实,药物在用于临床之前都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严格的药理和毒理试验,获得通过后再分三个阶段进行临床验证,其中须进行至少两次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达到临床要求并通过检测和得到批准后方可进入医疗市场。 陷阱4:冒充专家,夸大医术 有些广告专门介绍“特色”专病专治方法和“知识”,都是自封的“专家”、“教授”坐诊,使广大患者上当受骗。有的医院因规模小、病员少,为扩大其影响,招揽患者,竟在报纸上故意宣传能治疗“不孕症”、“糖尿病”、“各种性病”等疑难病症。 消费者吴女士看到有家医院在广告上宣传为“男女不孕症的克星”,于是到这家医院求医。吴服药后出现头晕、恶心、腹泻、月经紊乱等症状,连续服药十几天,反应更加强烈,只得停药,先后共花费四千余元。经有关部门调查,这家医院出售的药是自行配制的假药,根本未经卫生部门批准。 最近,深圳一家医院因此成了被告。这家医院的一位外科“专家”,连X光片上明显的颈椎骨折都看不出来,却嘱患者去做推拿治疗,致使这位患者高位截瘫并死亡,那位推拿者坐了大牢,这家医院也连带吃了官司,而这位“专家”则已逃之夭夭。 陷阱五:无中生有,编造假患者 很多医疗广告中让一些“患者”现身说法,吹嘘疗效。而接连不断被揭穿的假患者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药厂为牟取暴利的无中生有,在广告中找来“演员”或不知情的患者,编造谎言,欺骗广大患者。一位姓刘的女士就反映说,一家公司在广告宣传中称她患有糖尿病,使用过该公司的产品,纯属无中生有。她气愤地说,生产厂家为了扩大产品的影响,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陷阱六:移花接木,误导消费 一些生产保健品的厂家还在广告中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只具有保健作用的食品宣传为具有治病作用的药品,欺骗和误导广大患者。一家公司发布一种保健食品广告:“脂肪肝2例,治愈1例,好转1例”(仅40天),便秘者全部治愈,科学地证明了这种食品在减肥排毒、调节血脂、缓解脂肪肝等方面有显著作用。这则广告,显然是在误导消费者。结果这家公司被有关部门查处。 更有甚者,有的厂家有意将“食品”与“药品”相混淆,误导患者。孙女士患了乳腺癌,她看到某厂家生产的一种能治疗癌症产品的广告,称一名癌症患者已准备后事,自吃了该产品后,患者竟奇迹般地好转,于是她信以为真,购买这产品服用,但根本无效果。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保健食品。 陷阱七:信息不实,坑蒙拐骗 一些医疗单位为争夺患者,采取极不正当的手段在广告宣传中提供虚假治疗信息,欺骗广大患者。消费者李先生曾患有性病,他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称某大学医院能治疗性病,采用湿疣四联疗法和激光治疗效果很好。他按照广告的指引来到这家大学医院看病后,才知道所谓治疗性病的真相:实际上是一些外地人承租大学医院的房屋,聘请医院的退休大夫利用该大学医院的名义做广告,企图引诱患者。 经有关部门调查,这家大学医院根本没有治疗性病的资质,为此对其作了查处。 有的医院为了扩大影响,骗取患者的信任,在未取得《医疗广告证明》的情况下,随意发布医疗广告。如一家中西医诊所根本未取得医疗广告证明,便四处发布医疗广告,在广告中将诊所改为“中韩联合专科医院”,进行虚假宣传,造成恶劣影响,被有关部门查处。 陷阱八:隐瞒真相,掩盖药品副作用 一些不法厂家常常把国外的药品、保健品进行“包装”,改头换面,摇身变成“最新神药”,蒙骗国内消费者。在国外,由于广告、药品标识审查相当严格,因此药品的英文说明上都会写明其真实疗效和副作用。但是,这些药品在翻译成中文时,经常被厂家做手脚,甚至与原说明大相径庭。 陷阱九:信誓旦旦,声称无效退款 常常会有广告称:三天治愈××病,无效退款!其实,在这种信誓旦旦的保证后面,隐藏的却是不负责任。因为广告中并没说清楚,判断一种药是否有效、病症是否根除的标准是什么,由谁来评定。当患者花钱买药、治疗无效时再去找他,肯定会有一大堆理由来搪塞。 还有的药品广告声称:纯天然中药制剂,无任何毒、副作用。而事实却是:服用这类“纯天然”药物的一些病人,相继出现了肾功能衰竭。“是药三分毒”,这是一般生活常识。医学科学试验的结论是: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药物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大小、多少、程度、表现形式的区别。
|
文章录入:Linda 责任编辑:Linda |
|
上一篇文章: 虚假医疗广告害人不浅
下一篇文章: 消费者如何讨回公道? |